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
新聞 / 今日要聞

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出問題,「大腦訊號亂掉」才是幕後黑手


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出問題,「大腦訊號亂掉」才是幕後黑手


(美南新聞韋霓特稿)當我們談到「糖尿病」,腦中浮現的畫面往往是血糖計上的數字:過高、波動、紅色警示。然而,近年的醫學研究卻提醒我們:糖尿病真正的開端,可能不是血液,而是「大腦」出問題。在血糖飆升之前,大腦裡的神經傳導物質早已默默失衡,悄悄影響情緒、食慾、壓力反應,甚至記憶力,最後才讓血糖全面失控。

大腦比血糖更早出狀況

傳統觀念以為「血糖升高」才是警訊,但研究指出,在「前糖尿病階段」大腦已開始變調。《Diabetes Care》期刊的研究發現,糖尿病患者常在血糖異常前,就出現認知功能下降與情緒障礙的徵兆。

多巴胺、血清素減少:這會讓人「怎麼吃都不滿足」,同時更容易感到低落與焦躁。哈佛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,血清素不足與糖尿病患者的暴飲暴食行為相關。

正腎上腺素過度活化:壓力情境下,身體會大量釋放糖分進血液,使血糖快速飆升。這也是為什麼壓力大的上班族,即使飲食控制嚴格,血糖依然忽高忽低。

GABA(抑制性神經傳導物)失衡:初期或許能補救,但長期壓力會讓 GABA 下降,使胰島細胞更難維持穩定。

麩胺酸(glutamate)過量:過度興奮會傷害腦細胞和胰島細胞,引發發炎與記憶力下降。

換言之,糖尿病並非單純的「血糖病」,而是一場從大腦開始的「神經失衡風暴」。


從大腦出發的生活調整

既然大腦是幕後黑手,光靠「少吃甜」並不足夠。防治糖尿病的關鍵,是讓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重新回到平衡

1. 多巴胺:快樂不是零食給的

多巴胺不足時,許多人習慣用零食來獲取「快感」。其實,運動、音樂、社交都能自然釋放多巴胺。

建議做法:每天散步 20 分鐘、與朋友聊聊天、完成一個小任務,都能帶來成就感,避免大腦對甜食產生依賴。

2. 血清素:陽光與睡眠是天然良方

血清素與光照和作息密切相關。根據《Journal of Psychiatry & Neuroscience》的研究,早晨光照能提升血清素水平,改善心情與食慾控制。

建議做法:每天曬 10 分鐘早晨太陽。晚上固定時間睡眠,不再依戀「再追一集劇就好」的習慣。



3. 正腎上腺素:壓力是隱形推手

壓力會讓血糖劇烈波動。《Lancet Diabetes & Endocrinology》提醒,慢性壓力與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高度相關。

建議做法:深呼吸、冥想、泡熱水澡、靜靜喝杯茶,都能幫助交感神經降速。記住,放鬆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身體自我修復的必需過程。

4. GABA:腸道與大腦的雙向調節

腸道菌群影響 GABA 的分泌。多攝取發酵食物可幫助大腦穩定訊號。

建議做法:優格、泡菜、納豆,加上靜坐或慢呼吸,能強化腸腦連線,保護胰島細胞。

5. 麩胺酸:避免過度刺激與毒性壓力

過量麩胺酸會傷害腦細胞。抗氧化食物能減輕傷害。

建議做法:減少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,改以深色蔬菜、莓果、綠茶,提供天然抗氧化物,降低發炎。



糖尿病要從「腦」說起

美國國家糖尿病、消化與腎臟疾病研究所(NIDDK)報告指出,糖尿病的發生早於血糖異常的臨床表現。神經傳導物質失衡,往往是最早的警訊。這提醒我們:對的日常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藥。規律的作息、適度的運動、調整內在壓力、培養健康腸道,這些好習慣其實在修復大腦,也在保護代謝

血糖機數字不是唯一焦點。真正的重點是:你的大腦是否處於平衡狀態?

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的戰爭,而是一個「大腦失衡」的現象。當大腦訊號亂掉,我們的食慾、情緒、壓力反應、記憶力,無一倖免。若要真正防治糖尿病,不能只盯著血糖計,而是要讓大腦重新獲得平衡。

換個角度來看,每個清晨的面對陽光,每次的林中散步、每一杯無糖綠茶、每次深呼吸,每次做運動,還有輕鬆的聆聽音樂、泡熱水澡、靜坐、與家人朋友談天共享美好時光等等,都是對大腦的「修復工程」。當腦與身體協調一致,糖尿病才有機會被逆轉或延緩。






推薦閱讀

吃出年輕光采:9種抗皺食物,讓肌膚Q彈不鬆垮!

有需求就有計劃!聯合健保提供實用醫療保障,牙科、住院、短期健康保險全面承保,多族群皆適用

養老與投資兼得的理想社區-永春莊  可租可買靈活選擇,安居養老更省心!

骨質疏鬆怎麼預防?鎂是骨骼的「守門員」,從飲食、運動到檢測的全方位行動

「快樂激素」血清素能提高身心的幸福感, 失眠、疲勞、煩躁等的背後成因居然是缺少它

在德州酒駕出事故,車險賠償嗎?












#糖尿病 #大腦健康 #血糖控制 #壓力管理 #生活習慣醫學 #腸腦軸 #預防醫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