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辅失眠:夜色如战场,城市在噩梦中坚持醒着、活着

【美南新闻泉深】路透社基辅消息:乌克兰首都基辅,正经历着一种撕裂式的生存节奏——白天如常,夜晚如战。随着俄军近期大幅加剧对基辅的夜间无人机和导弹攻击,这座拥有370万人口的城市,仿佛在黎明与爆炸声之间,艰难维系一份“还活着”的日常。
一、地铁夜宿:母亲与孩子的“临时堡垒”
每当夜幕降临,27岁的达里娅·斯拉维茨卡(Daria Slavytska)便推着年幼的儿子艾米尔,带上瑜伽垫、毛毯与一些简易食物,走进地铁站的避难区。在那里,昏黄的灯光照亮一群神情紧绷的人们,他们或躺或坐,眼神空洞,等待夜色过去,警报解除。
过去两个月里,基辅接连遭遇规模罕见的夜间轰炸。市区防空系统面临极大压力,民众夜间涌入地下避难所的数量激增——6月达16.5万人次,而5月仅6.5万,几乎翻了两番。
二、集体失眠:战火之外的心理创伤
“失眠”,成了基辅人共同的命运。整夜的空袭警报、导弹爆炸声、街道的灯火全灭,让这座城市在睡梦中时刻保持警觉。心理专家警告,反复的睡眠剥夺正在引发焦虑、情绪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,儿童受影响尤为严重。
来自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睡眠研究团队指出,持续处于高压、警觉状态下,极易诱发慢性精神与躯体疾病。据2024年一项全国性调查,88%的乌克兰人自述睡眠质量严重下降。这不仅是公共健康危机,更是社会功能和军民战备力的深层隐患。
三、艰难适应:从“正常生活”中提取力量
即使夜晚如炼狱,白天的基辅依然展现出一丝坚韧与温暖。街头仍有人慢跑,咖啡馆照常营业,维修队清理瓦砾、重铺街道。市民在废墟之间恢复秩序,用一种近乎顽强的姿态维系“活着的尊严”。
为了让地铁避难更为人性化,许多市民购入充气床垫、便携式被褥。据丹麦连锁品牌JYSK透露,仅6月,基辅地区充气床销量就上涨25%。更有人购置“生命胶囊”——一种钢制微型避难舱,摆放于家中,以备夜间突袭之用。
四、防空援助:国际力量与城市防线
面对袭击频率不断上升,美国宣布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包括“爱国者”导弹系统在内的关键防空装备。乌克兰顾问指出,此类技术援助不仅能提升防御能力,更在心理层面给予民众“活下去的信心”。
与此同时,城市各级机构迅速修复被炸毁设施,升级空袭预警系统,部署更多应急物资。基辅的城市韧性正在从物理空间延伸至心理防线。
五、在黑夜中守望白昼
在白天,基辅如一座平静的欧洲城市;而入夜后,却变成了一座现代战场。人们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切换:白天买菜、喝咖啡、工作;夜晚卷起毛毯,在地铁阶梯上颤抖入眠。
专家指出,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持续性的恐惧与睡眠缺失,整座城市的抵抗力、创造力乃至文化生命力都将被侵蚀。从儿童的语言发育,到成人的精神健康,战争造成的“隐性伤害”同样严重。
结语:不屈、不眠,依然活着
在极端的安全威胁下,基辅选择了清醒地活着。不是麻木,而是警醒;不是逃避,而是坚守。从一张瑜伽垫、一口钢舱到一杯晨间咖啡,这座城市在碎片化的和平与断续的战争之间,硬生生挤出“生活的缝隙”。
不屈,不眠,但仍然活着。基辅的夜晚虽然无眠,却点燃了一种别样的光:那是对未来的微弱执念,是在废墟中继续生长的意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