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见希望! 从每天打针,到不必再打胰岛素,北大团队重大进展

助糖尿病患者摆脱依赖
(美南新闻韦霓特稿) 对於全球数亿名糖尿病患者而言,每日注射胰岛素、时刻监测血糖,是再熟悉不过的生活日常。特别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由於自身免疫系统破坏了胰岛β细胞,几乎终身都要依赖胰岛素。
然而,2025年初传来的好消息,或许将改写这段歷史,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团队,利用患者自体细胞,重编程生成功能完整的胰岛细胞并移植回体内,让患者彻底摆脱外源性胰岛素,并已稳定控糖超过 20 个月。
研究核心:自体细胞 → 干细胞 → 胰岛细胞
北大团队与瑞普晨创公司合作,开发出一种化学重编程技术,将患者的体细胞(如皮下脂肪细胞)透过化学小分子诱导,回到「多能干细胞」状态(CiPSC),再精準引导分化成多种功能性胰岛内分泌细胞,包括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,以及能调节血糖、避免低血糖的α与δ细胞。
技术的最大亮点:
1. 完全使用患者自己的细胞: 避免免疫排斥,不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。
2. 精準的细胞比例控制: β、α、δ等细胞的比例与天然胰岛相近,提供更稳定的血糖调节。
3. 无基因编辑风险: 採用化学小分子诱导,降低基因突变与伦理争议。
临床结果:脱离胰岛素,长期稳定
据官方公布,第一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移植后约 2.5 个月,即可完全停用胰岛素。随后的血糖监测显示,其血糖水準与健康人相近,无严重低血糖事件。
截至 2025 年 2 月,该患者已持续 20 个月保持稳定控糖,无需胰岛素注射。其他两位接受相同治疗的患者,也呈现类似的正面结果。
研究团队推估,这种疗法的有效期可能长达 10~20 年,远远超过目前任何人工胰岛移植或装置的使用寿命。
科学支持:细胞成熟度与安全性
在基础研究层面,团队还透过HDAC 抑制剂 TH34等化学分子,显着提升了人多能干细胞衍生胰岛β细胞的成熟度,使其在血糖变化时能更灵敏地分泌胰岛素,并具备健康的粒线体功能与胰岛素储存颗粒。
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,这类经优化的细胞移植后,能在短时间内恢復血糖正常,并保持长期稳定,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基础。
患者故事:从每日打针到重获自由
一名年轻患者在接受治疗前,需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,并常因血糖波动影响学习与生活。移植后不到三个月,他就不再需要任何胰岛素治疗,并能自由参加运动、旅游,不必担心低血糖突袭。这种生活品质的改变,被患者形容為「重生」。
影响与展望
这项突破的意义非常重大:
对第一型糖尿病患者:有机会长期甚至永久脱离胰岛素。
对第二型糖尿病患者:虽然主要病因不同,但未来仍可能应用於晚期胰岛功能衰竭者。
对医疗成本:大幅减少长期药物与耗材支出,降低医疗负担。
当前,该疗法仍处於临床试验阶段,需更多数据证实长期安全与效果。但其在免疫相容性、功能完整性与持续性方面的优势,使其被视為糖尿病治疗的里程碑。
专家观点
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表示:「我们希望这项技术不仅能帮助中国的糖尿病患者,也能推向全球,让更多人受益。」国际糖尿病研究学会(IDF)的专家则指出,这种自体细胞重编程策略,避免了排斥反应与供体短缺问题,是未来细胞治疗的重要方向。
临床证实可长期稳定控糖
从每天注射胰岛素,到有可能 10 年甚至 20 年不需再打针,这项源自中国的科技突破,不仅让患者看见了希望,也让全球糖尿病治疗的未来有了全新蓝图。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与技术优化,或许不久的将来,「糖尿病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」将不只是梦想,而是现实。
推荐阅读
用基因工程让稻米生成人血白蛋白, 大幅降低救命药成本,中国团队大突破
中年女性的选择题:焦躁还是自在? 从荷尔蒙转变到生活支持,打造平稳优雅的熟龄转身
有需求就有计划!联合健保提供实用医疗保障,牙科、住院、短期健康保险全面承保,多族群皆适用
中国团队首创: 纳米机器人清除血栓,无痛安全,未来,中风心梗等夺命疾病的结局将被改写
#糖尿病突破 #干细胞治疗 #北大研究 #摆脱胰岛素 #医学新发现 #第一型糖尿病 #健康新希望 #医疗创新 #中国科研 #细胞疗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