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希望! 從每天打針,到不必再打胰島素,北大團隊重大進展

助糖尿病患者擺脫依賴
(美南新聞韋霓特稿) 對於全球數億名糖尿病患者而言,每日注射胰島素、時刻監測血糖,是再熟悉不過的生活日常。特別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破壞了胰島β細胞,幾乎終身都要依賴胰島素。
然而,2025年初傳來的好消息,或許將改寫這段歷史,北京大學邓宏魁教授團隊,利用患者自體細胞,重編程生成功能完整的胰島細胞並移植回體內,讓患者徹底擺脫外源性胰島素,並已穩定控糖超過 20 個月。
研究核心:自體細胞 → 幹細胞 → 胰島細胞
北大團隊與瑞普晨創公司合作,開發出一種化學重編程技術,將患者的體細胞(如皮下脂肪細胞)透過化學小分子誘導,回到「多能幹細胞」狀態(CiPSC),再精準引導分化成多種功能性胰島內分泌細胞,包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,以及能調節血糖、避免低血糖的α與δ細胞。
技術的最大亮點:
1. 完全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: 避免免疫排斥,不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。
2. 精準的細胞比例控制: β、α、δ等細胞的比例與天然胰島相近,提供更穩定的血糖調節。
3. 無基因編輯風險: 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,降低基因突變與倫理爭議。
臨床結果:脫離胰島素,長期穩定
據官方公布,第一例接受治療的患者在移植後約 2.5 個月,即可完全停用胰島素。隨後的血糖監測顯示,其血糖水準與健康人相近,無嚴重低血糖事件。
截至 2025 年 2 月,該患者已持續 20 個月保持穩定控糖,無需胰島素注射。其他兩位接受相同治療的患者,也呈現類似的正面結果。
研究團隊推估,這種療法的有效期可能長達 10~20 年,遠遠超過目前任何人工胰島移植或裝置的使用壽命。
科學支持:細胞成熟度與安全性
在基礎研究層面,團隊還透過HDAC 抑制劑 TH34等化學分子,顯著提升了人多能幹細胞衍生胰島β細胞的成熟度,使其在血糖變化時能更靈敏地分泌胰島素,並具備健康的粒線體功能與胰島素儲存顆粒。
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,這類經優化的細胞移植後,能在短時間內恢復血糖正常,並保持長期穩定,為臨床應用提供了更可靠的基礎。
患者故事:從每日打針到重獲自由
一名年輕患者在接受治療前,需每天多次注射胰島素,並常因血糖波動影響學習與生活。移植後不到三個月,他就不再需要任何胰島素治療,並能自由參加運動、旅遊,不必擔心低血糖突襲。這種生活品質的改變,被患者形容為「重生」。
影響與展望
這項突破的意義非常重大:
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:有機會長期甚至永久脫離胰島素。
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:雖然主要病因不同,但未來仍可能應用於晚期胰島功能衰竭者。
對醫療成本:大幅減少長期藥物與耗材支出,降低醫療負擔。
當前,該療法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,需更多數據證實長期安全與效果。但其在免疫相容性、功能完整性與持續性方面的優勢,使其被視為糖尿病治療的里程碑。
專家觀點
北京大學邓宏魁教授表示:「我們希望這項技術不僅能幫助中國的糖尿病患者,也能推向全球,讓更多人受益。」國際糖尿病研究學會(IDF)的專家則指出,這種自體細胞重編程策略,避免了排斥反應與供體短缺問題,是未來細胞治療的重要方向。
臨床證實可長期穩定控糖
從每天注射胰島素,到有可能 10 年甚至 20 年不需再打針,這項源自中國的科技突破,不僅讓患者看見了希望,也讓全球糖尿病治療的未來有了全新藍圖。隨著臨床試驗的推進與技術優化,或許不久的將來,「糖尿病不再需要胰島素治療」將不只是夢想,而是現實。
推薦閱讀
用基因工程讓稻米生成人血白蛋白, 大幅降低救命藥成本,中國團隊大突破
中年女性的選擇題:焦躁還是自在? 從荷爾蒙轉變到生活支持,打造平穩優雅的熟齡轉身
有需求就有計劃!聯合健保提供實用醫療保障,牙科、住院、短期健康保險全面承保,多族群皆適用
中國團隊首創: 納米機器人清除血栓,無痛安全,未來,中風心梗等奪命疾病的結局將被改寫
#糖尿病突破 #干細胞治療 #北大研究 #擺脫胰島素 #醫學新發現 #第一型糖尿病 #健康新希望 #醫療創新 #中國科研 #細胞療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