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千年古韵,邂逅英雄故地——走进故乡古襄阳城

【美南新闻泉深】位于汉江之滨的襄阳,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,素有“铁打的襄阳、流水的兵家”之称。三面临水,一面依山,天然形成攻守兼备之势,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。这里不仅地势雄奇,更文风鼎盛,从诸葛亮、庞统到欧阳修、米芾,皆在此留下千古印记。如今,古襄阳城以千年风骨静立江畔,邀你我同行,聆听历史的回响。
临汉门:汉水之畔,雄关如梦
临汉门是古襄阳城的重要门户,背倚汉江,面向中原,自古便是南北通衢、水陆交汇的咽喉要道。城门高耸,砖石厚重,门楼之上,红墙青瓦、飞檐翘角,与江水波光相映成趣。古时水师屯兵于此,设有瓮城、吊桥、箭楼等防御设施,层层设防、固若金汤,是襄阳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。
传说关羽镇守襄阳时,便常驻于此。放眼望去,汉江滚滚东流,两岸青山叠翠,舟楫穿行如织。如今,临汉门不仅是古城的地标建筑,更是影视作品中三国场景频频出现的取景地,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、追忆英雄。
昭明台:文采风流,照耀千秋
位于古城西南的昭明台,是南朝梁代太子萧统讲学、著书之地。萧统为南朝文化巨擘,他主编的《昭明文选》汇集两汉至六朝间的精华文章,开创中国文学选本之先河,深远影响后世文坛。
如今的昭明台为明清风格重建,建筑高台林立,雕梁画栋,气势恢宏。登台远眺,城景尽收眼底,静中见峻,雅中见雄。每年春季举办的“昭明读书节”,吸引大批学子与文人墨客前来吟诗讲学,沉浸于古典文化的氛围之中。台上立有萧统石像,仿佛仍在执卷朗诵,文脉之光,千年不灭。
韩夫人:以身护城的古代巾帼英雄
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卷中,韩夫人是罕见的女性城防英雄。她生于东晋,为晋平西将军朱序之妻、左将军朱恬之母。太元三年(公元378年),前秦大军围攻襄阳,城中风声鹤唳、局势危急。韩夫人挺身而出,率领城中妇孺协助军民,在城西北角紧急修筑内城,有效阻止敌军攻势,守住襄阳,稳定民心。
韩夫人不仅组织有方,更身先士卒,被誉为“铁血女城主”。她的英勇事迹,成为中国史籍中首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女城防英雄。明代为表彰她的功绩,特于其筑城处立下“韩夫人城”石碑,碑体长24.6米、宽23.4米,至今犹存。后人敬仰其忠贞气节,有诗赞曰:“城在人在,城破人亡。”这不仅是对一位女子的赞歌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。
韩夫人城,不仅是一段砖石古墙,更是一座女性忠勇精神的丰碑。
《诫子书》:诸葛家风,垂范千秋
在襄阳这座文化古城,诸葛亮的身影无处不在。三国时期,他在隆中躬耕隐居,潜心研读兵法与治国之道,直到刘备三顾茅庐,终出山辅佐兴汉。
诸葛亮不仅才智过人,更重家风传承。他为子诸葛瞻所写的《诫子书》,篇幅不长,却字字珠玑,通篇贯穿“静、俭、仁、义”之德,被后人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。书中名句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早已家喻户晓,成为中华家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如今,在诸葛草庐旧址旁的碑刻前,常有游客驻足凝视,品味字里行间的深意,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体悟为人之本。
襄阳北街、荆州街、管家巷:古街烟火,盛世繁华
古城的烟火气,最浓的当属北街、荆州街与管家巷。北街为城中最繁华地段,两旁林立着明清风格的木质商铺,砖墙灰瓦、花窗雕棂,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。街道两侧,茶馆飘香,书坊林立,手工香铺、漆器铺、布庄、古玩店接踵而至,是游客最喜爱的文化商业街区。
荆州街则通向历史上的荆州,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商道。如今,这里依旧保留许多传统技艺作坊:匠人手制油纸伞、雕刻银饰、绣制襄绣,工艺精美,代代相传,尽显“非遗”风采。
而管家巷则如城中秘境,小巷幽深而不寂寞,花草掩映、桂香袭人。清晨有老者习剑晨练,黄昏炊烟袅袅,热干面与襄阳牛肉面的香气在石板路上流转不息。夜晚华灯初上,小巷灯火摇曳,游人如织,在历史的褶皱中感受人间烟火的温度。
古襄阳城:活着的历史博物馆
襄阳,不仅是一座城,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。从临汉门的军旅风采,到昭明台的儒雅书香;从韩夫人的忠烈血性,到诸葛亮的清廉家风;从北街与荆州街的商业繁华,到管家巷的生活气息,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街一巷,皆镌刻着时间的印记。
走进襄阳,就是走进一段段未完的故事。在这座千年古城里,无论你是寻史问道的学者,探幽访古的旅人,还是流连美食烟火的行者,襄阳都会以千年不变的温度与厚度,热情相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