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
新聞 / 今日要聞

活出幸福的內在力量:三大領域的啟發之路


活出幸福的內在力量:三大領域的啟發之路


實用又深刻的幸福指南,讓你內在覺醒、外在轉變

(美南新聞休斯頓報導) 在現代生活節奏飛快、人際壓力與目標驅動的環境中,許多人內心常感到空虛與疲憊。即便事業有成,物質豐足不缺,心裡卻總覺得「還缺了什麼」。究竟,幸福從何而來?又該如何培養?本報特別邀請身心健康養生專家劉博士分享「活出幸福的內在力量」,他從心理學、佛學與哲學三大領域切入,提出9個實用建議,協助人建立長久而穩定的幸福感。劉博士理性與感性兼具,聽過他分享的朋友都表示深受啟發,給予相當高的評價。

一、心理學的幸福實踐:重新訓練大腦感受快樂

1感恩日記:讓大腦聚焦於美好

研究顯示,每天寫下3件值得感恩的事,能顯著提升快樂指數並減少抑鬱感。這種做法會強化大腦對「正面事件」的神經連結,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。每天晚上睡前,花5分鐘記錄今天讓你微笑的事情,不論大小。



2. 心流狀態:進入全神貫注的幸福

心理學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伊提出「心流(Flow)」概念,意指當我們全神貫注於一項挑戰性適中的活動中時,會感受到深層的滿足與快樂。找回一個你熱愛的興趣,無論是繪畫、樂器、寫作或是園藝、運動、歌唱、舞蹈,並安排每週至少一次「不被打擾」的心流時光。



3. 建立深層人際連結:高品質勝過高數量

哈佛成人發展研究顯示,幸福的關鍵,不在於社交的數量,而是深度與真誠。擁有幾位能傾訴心聲的朋友,遠比五十個點頭之交來得有意義。主動聯繫一位你想深交或是感覺同頻的朋友,約個午餐或是下午茶,真誠交流彼此的生活近況,天南地北都好。



二、佛學的智慧:放下執著,當下即是幸福

1. 觀照念頭:你不是你的情緒

佛陀教導人「觀心」,即學會如觀雲般地看待念頭與情緒的來去,不加評價、不加抵抗當我們知道到憤怒、焦慮、壓力、操心、不平、恐懼等情緒與念頭只是過客,而非本我,那些不是真正的自己,我們就能少受其苦,少受干擾。

每天練習至少10分鐘的正念靜坐,觀察自己的呼吸與心念,對一切起伏保持覺察與慈悲。


2. 四無量心:用慈悲轉化內外的苦

佛學中的「四無量心」—慈、悲、喜、捨,是通往內心平靜與幸福的重要修行。當我們願意為他人發出善意與祝福,內在會回響出一種溫暖、寬廣與自在。可在心中默念「願我幸福,願你平安,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」,你會驚訝這句話帶來的平靜力量。

3. 少欲知足:簡單生活是幸福之本

佛陀說:「少欲知足,內心無憂。」現代人常被「更多」所驅動,但一旦你意識到「足夠就好」,內心反而更富足、自由。試試「極簡一週」,在那一週裡,限制自己購物、減少網路使用,把心收回來,把時間與注意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物

三、哲學的反思:幸福來自活得有意義

1. 找出生命的價值感與使命

哲學家尼采曾說:「知道為何而活的人,可以承受任何生活的苦。」當你知道你每天做的事情,是為了某個更高的價值,你的幸福感就會更堅實。問問自己:「如果我有十年時間,我最想為這世界做些什麼?」寫下你的答案,並朝那方向多踏出一步。

2. 練習「思考死亡」,反而活得更深刻

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指出,人唯有認清生命有限,才會活出真實的自己。正視死亡,不是悲觀,而是提醒我們:不要浪費光陰。想像今天是你人生最後一天,你會如何選擇你要做什麼?你的言語、行為與心意會有什麼變化?讓這想像指引你活得更誠實。

3.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,並與之共處

古希臘哲學斯多葛派主張,幸福來自於控制內在,而非外在世界。你無法控制天氣、他人的想法,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去回應。建議在每天睡前問自己:「今天有哪些事情我不能控制?我是否已善盡自己的本分?」這樣的自省會讓你越來越強大,也越來越寧靜。



幸福不是追來的,是活出來的

幸福,不是靠外在的擁有來堆砌,而是來自對內在的清醒,對生活的理解與選擇。當你用心理學的方法提升感受力,用佛學的智慧放下執著,用哲學的深度找回人生的意義時,你會發現,幸福從來沒有離開過你,只是你以前走得太快,看不見它而已。就從今天起,選擇其中一個建議開始實踐。幸福,不是等來的,而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路




推薦閱讀

讓孩子愛上音樂的暑假冒險!Cixi音樂夏令營:學習、快樂、創造力一次滿足

Reliant Energy & Vivint—電力與智能家居安保,專業能源顧問助您節省電費,省時又安心

自己開公司/自僱人士醫療保險如何買?怎樣划算?高收入者健保應該怎麼買最適合?常見問題解答

三贏! HCC與福遍商會聯手,60萬獎學金助學員獲取專業證書,你也有機會

免受蚊子的侵擾: 11種驅蚊妙方 進行防蚊計畫,避免化學傷害

健行慢跑皆宜,大休斯頓有哪些步道佳選讓您健身又舒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