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
新聞 / 國際新聞

基輔失眠:夜色如戰場,城市在噩夢中堅持醒著、活著


基輔失眠:夜色如戰場,城市在噩夢中堅持醒著、活著


【美南新聞泉深】路透社基輔消息:烏克蘭首都基輔,正經曆著一種撕裂式的生存節奏——白天如常,夜晚如戰。隨著俄軍近期大幅加劇對基輔的夜間無人機和導彈攻擊,這座擁有370萬人口的城市,仿佛在黎明與爆炸聲之間,艱難維系一份“還活著”的日常。

一、地鐵夜宿:母親與孩子的“臨時堡壘”

每當夜幕降臨,27歲的達裏娅·斯拉維茨卡(Daria Slavytska)便推著年幼的兒子艾米爾,帶上瑜伽墊、毛毯與一些簡易食物,走進地鐵站的避難區。在那裏,昏黃的燈光照亮一群神情緊繃的人們,他們或躺或坐,眼神空洞,等待夜色過去,警報解除。

過去兩個月裏,基輔接連遭遇規模罕見的夜間轟炸。市區防空系統面臨極大壓力,民衆夜間湧入地下避難所的數量激增——6月達16.5萬人次,而5月僅6.5萬,幾乎翻了兩番。


二、集體失眠:戰火之外的心理創傷

“失眠”,成了基輔人共同的命運。整夜的空襲警報、導彈爆炸聲、街道的燈火全滅,讓這座城市在睡夢中時刻保持警覺。心理專家警告,反複的睡眠剝奪正在引發焦慮、情緒障礙和認知功能下降,兒童受影響尤爲嚴重。


來自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的睡眠研究團隊指出,持續處于高壓、警覺狀態下,極易誘發慢性精神與軀體疾病。據2024年一項全國性調查,88%的烏克蘭人自述睡眠質量嚴重下降。這不僅是公共健康危機,更是社會功能和軍民戰備力的深層隱患。

叁、艱難適應:從“正常生活”中提取力量

即使夜晚如煉獄,白天的基輔依然展現出一絲堅韌與溫暖。街頭仍有人慢跑,咖啡館照常營業,維修隊清理瓦礫、重鋪街道。市民在廢墟之間恢複秩序,用一種近乎頑強的姿態維系“活著的尊嚴”。


爲了讓地鐵避難更爲人性化,許多市民購入充氣床墊、便攜式被褥。據丹麥連鎖品牌JYSK透露,僅6月,基輔地區充氣床銷量就上漲25%。更有人購置“生命膠囊”——一種鋼制微型避難艙,擺放于家中,以備夜間突襲之用。

四、防空援助:國際力量與城市防線

面對襲擊頻率不斷上升,美國宣布將繼續向烏克蘭提供包括“愛國者”導彈系統在內的關鍵防空裝備。烏克蘭顧問指出,此類技術援助不僅能提升防禦能力,更在心理層面給予民衆“活下去的信心”。

與此同時,城市各級機構迅速修複被炸毀設施,升級空襲預警系統,部署更多應急物資。基輔的城市韌性正在從物理空間延伸至心理防線。

五、在黑夜中守望白晝

在白天,基輔如一座平靜的歐洲城市;而入夜後,卻變成了一座現代戰場。人們在兩種極端狀態之間切換:白天買菜、喝咖啡、工作;夜晚卷起毛毯,在地鐵階梯上顫抖入眠。


專家指出,如果不能有效應對持續性的恐懼與睡眠缺失,整座城市的抵抗力、創造力乃至文化生命力都將被侵蝕。從兒童的語言發育,到成人的精神健康,戰爭造成的“隱性傷害”同樣嚴重。


結語:不屈、不眠,依然活著

在極端的安全威脅下,基輔選擇了清醒地活著。不是麻木,而是警醒;不是逃避,而是堅守。從一張瑜伽墊、一口鋼艙到一杯晨間咖啡,這座城市在碎片化的和平與斷續的戰爭之間,硬生生擠出“生活的縫隙”。

不屈,不眠,但仍然活著。基輔的夜晚雖然無眠,卻點燃了一種別樣的光:那是對未來的微弱執念,是在廢墟中繼續生長的意志。